于敏的简介,于敏事迹50字简介(于敏事迹简介30字)

阅读:0 来源: 发表时间:2023-04-16 08:24作者:八卦会火
    接要: 于敏的事迹概括核物理学家于敏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下是边肖分享的于敏事迹介绍...

于敏的事迹概括

核物理学家于敏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下是边肖分享的于敏事迹介绍。欢迎阅读学习~于敏事迹介绍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2014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级别最高的。每年评审一次,每次评选科技成果突出、社会贡献大的个人不超过两名。此前,只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于敏院士已经走出一线科研10多年了。为什么今年他还能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主要得益于他对我国氢弹理论研究和设计的引领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是五个核大国中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最快的。作为先行者的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1945年7月15日-1952年11月1日),其冷战对手苏联用了4年左右(1949年8月29日-1953年8月12日),其坚定盟友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两年零八个月。现在网上有人认为中国时间短是‘后发优势’。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英等核大国对氢弹的研制高度保密,中国无法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数据。西方国家中的法国,用了八年时间从原子弹飞跃到氢弹,这本身就是对补脑‘后发优势’的最大否定。如果一定要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有帮助的话,那就是美、苏、英作为先行者告诉世界,有一种核武器——氢弹,比原子弹威力大得多,采用核聚变原理。仅此而已。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苏等超级大国用了很长时间。主要原因是技术路线不明,计算复杂。虽然英国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在1948年首先提出了用辐射内爆压缩热核电荷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在1951年被美国人重新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氢弹Teller-Ulam构型的核心要素。苏联直到1954年才认识到辐射内爆这一关键因素,并于1955年11月22日成功爆炸了辐射内爆氢弹。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53年8月12日在苏联爆炸的RDS-6S氢弹采用了‘千层饼’构型。与其说是氢弹,不如说是增强型原子弹。如果RDS-6S也可以算是氢弹的话,那么美国早在1951年就成功爆炸了这种含有聚变热核材料的助推器增强型原子弹;而我国第一颗氢弹的成功时间也可以考虑提前到1966年。氢弹的Teller-Ulam构型,利用原子弹(图中圆圈)引爆核聚变材料。苏联早期研制的“千层饼”氢弹,威力小,只能算助爆药增强型原子弹,后来废弃了。35岁时,于敏领导了中国氢弹的研制工作,这一工作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就已开始。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氢弹理论的探索,并在原子能所成立了‘轻型核反应堆理论探索小组’,由任组长,蔡、刘宪辉、萨本豪等参加,贺作秀后来也加入了。为了加强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力量,组长黄祖洽多次向钱三强建议,请来了理论专家于敏。1961年1月12日与钱三强面谈后,于敏加入轻核理论组,任副组长。某事发生以后

由于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弹的研制,于敏和他的团队成员不得不使用计算尺进行计算,他们在几年的工作中解决了大量的基础理论问题。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1965年初氢弹的工程研制迅速提上日程,代号‘1100’,意为总重量约1吨,爆炸当量100万吨的氢弹。但是,氢弹的研究毕竟很复杂。虽然我国早在1963年就已经突破了助爆增能原子弹的原理,但氢弹的原理直到1965年7月才取得关键突破。所以,我们不得不计划先爆炸助爆原子弹,根据实验反馈增强对热核聚变的认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10月,于敏理清思路,认定提高热核聚变材料的密度是研制氢弹的关键——仅靠炸药提高密度远远不够,只能靠原子能。这也是1948年英国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提出、1951年被美国人重新发现的氢弹的核心元素。经过几天的分析和思考,于敏想出了一个精巧的设计结构来减少原子弹的能量损失,提高压缩能量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模型。11月初,于敏等人通过计算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于敏

等人提出的氢弹原理基本思路,是以原子弹来维持热核材料的自持聚变。为此氢弹包含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原子弹引爆部分称为初级、扳机或引爆级,而热核材料发生聚变的部分称为次级、被扳机或氢弹主体。于敏以他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能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理出头绪找到关键,在氢弹研制许多关键性问题上,于敏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于敏当年突破氢弹理论,一开始还只能使用计算尺。从此我国氢弹研制走上快车道,1966年5月9日我国第一颗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用于改进氢弹扳机的设计。1966年底,我国首颗氢弹核扳机和被扳机设计冻结,进入制造阶段。1966年11月28日我国进行了一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当量12.2万吨TNT,其实较真的说它从原理、材料和构型上看,都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只不过它只是作为氢弹原理的验证试验而不是正式准备的第一颗氢弹,并特意限制了爆炸当量而已。1967年6月17日,我国使用图16轰炸机空投完成首颗氢弹的爆炸,爆炸当量330万吨,标志着”1100″工程最终获得圆满成功。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构型于敏构型是其中一个喜欢军事的朋友可能早已听到过这么一种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构型,于敏构型是其中一个。”这种说法略有夸张,因为在尖端科学技术上殊途同归,各核大国的氢弹构造很快就变得大同小异。但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只有两国国家独立研制了氢弹,美国是第一个,另个一个就是我们中国。前面提到著名的氢弹Teller-Ulam构型,即用一颗原子弹作为扳机来引爆氢弹的聚变材料,于敏提出的构型也是如此。但话说起来简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大国的物理学家、核科学家们都在绞尽脑汁去寻找引爆聚变材料的方法。

于敏的简介,于敏事迹50字简介(于敏事迹简介30字)

于敏50字简介?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于敏的简介,于敏事迹50字简介(于敏事迹简介30字)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