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配方张仲景剂量(五苓散配方)

阅读:0 来源: 发表时间:2023-02-11 10:46作者:秋天
    接要: 下面和各位分享五苓散配方的知识和文章,同时也会对五苓散配方张仲景剂量进行收集相关的内容,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下面和各位分享五苓散配方的知识和文章,同时也会对五苓散配方张仲景剂量进行收集相关的内容,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韭黄与蒜黄为什么是黄色的,详细原理

2、韭黄与蒜黄为什么是黄色的?

3、中药快速治疗早期肝硬化案

4、颜德馨的自述

5、清肺排毒汤怎么煮

韭黄与蒜黄为什么是黄色的,详细原理

大蒜幼苗,百合科葱属,利用大蒜鳞茎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软化栽培而成,叶蜡黄色,基部嫩白,辣味不浓。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是人们普遍种植和喜食的蔬菜。蒜黄是在一种见不到阳光的温室中栽培的,由于见不到阳光,蒜黄的叶子里不含叶绿素,所以就是黄色的了。我们吃的韮黄,也是用同样方法栽培出来的。

韭菜隔绝光线,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产生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因不见阳光而呈黄白色,其营养价值要逊于韭菜。

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和叶等入药。

具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

分布在全国各地。

韭黄 -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20~45厘米,具特殊强烈臭味。根茎横卧,生多数须根,上有1~3个丛生的鳞茎,呈卵状圆柱形。叶基生;长线形,扁平,长10~27厘米,宽1.5~9毫米,先端锐尖,边缘粗糙,全缘,光滑无毛,深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长可达50厘米,三棱形;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膜质,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

韭黄锐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长圆形,长4~6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排列为2轮,互生;雄蕊6,花丝长不超过花被,中部以下扩大,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状。蒴果倒心状三棱形,绿色,长4~5毫米,直径约4毫米。种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圆形,边缘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

韭菜的根比较特殊,它没有主根与侧根之别,更少有根毛,只有比较肥胖象弦线状的须根,播种当年着生在根茎茎盘基部;第2年起着生在根茎茎盘周围及其一侧。须根的长度30厘米左右,主要分布在表土以下20厘米的土层内。表明韭菜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比较差。根茎呈葫芦状,长在土中,是贮藏养料的器官,其顶端的生长点在播种当年即可发生分蘖。一年生韭菜的鳞茎为扁圆形,二年生植株的鳞茎盘开始伸长并继续发生新根,且新根的发生部位偏向外侧。以后随着分蘖的增加,根茎每年向地表不断伸长,新须根的着生部位也不断升高,而原有旧根则不断枯死,出现所谓“跳根”现象。这使根系得以年年更新。韭菜根茎的生活年限为2~3年,随着株龄的增加,老龄根茎逐渐衰老死亡,须根也随之死亡,而在上部根茎上又不断发生新的须根代替死亡的老根。一般平均每个分蘖有10条左右的须根。三年生以上的韭苗分蘖数相对减少,但良好的肥水条件可延缓这种趋势,从而使韭菜寿命历久不衰。叶扁平,带状,叶鞘为闭合状,形成假茎。7~8月间抽薹,顶端着生伞形花序。花白色,种子黑色。

韭黄 - 营养成分

韭黄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矿物质钙、铁和磷,维生素A原、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尼克酸,以及甙类和苦味质

韭黄等。具有驱寒散瘀,增强体力作用,并能增进食欲,还能续筋骨,疗损伤。但阴虚内热及目疾之人忌食。

每100克韭黄所含营养素如下:

热量(22.00千卡) 蛋白质(2.30克) 脂肪(0.20克) 碳水化合物(3.90克) 膳食纤维(1.20克) 维生素A (43.00微克) 胡萝卜素(260.00微克) 硫胺素(0.03毫克) 核黄素(0.05毫克) 尼克酸(0.70毫克) 维生素C (15.00毫克) 维生素E (0.34毫克) 钙(25.00毫克) 磷(48.00毫克) 钠(6.90毫克) 镁(12.00毫克) 铁(1.70毫克) 锌(0.33毫克) 硒(0.76微克) 铜(0.10毫克) 锰(0.17毫克) 钾(192.00毫克)

《本草纲目》记载“韭黄”有固肾缩尿之功效。

韭菜根味辛,性温;入肝、胃、肾经。有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助阳、散瘀的功效。韭菜叶味甘、辛、咸,性温,入肝、胃、肾经。温中行气,散瘀解毒。韭菜种子味辛、咸、性温,入肝、肾经。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全韭可补肾益胃,充肺气,散瘀行滞,安五脏,行气血,止汗固涩,干呃逆。食疗还可以起到主治阳痿、早泄、遗精、多尿、腹中冷痛、胃中虚热、泄泻、白浊、经闭、白带异常、腰膝隐痛和产后出血等病症。

《别录》:"味辛酸,温,无毒。"

《日华子本草》:"热。"

《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咸。"

《纲目》:"生性涩,熟甘酸。"

韭黄 - 食疗作用

补肾温阳

韭黄

韭黄性温,味辛,具有补肾起阳作用,故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

益肝健胃

韭黄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行气理血

韭黄的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

润肠通便

韭黄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可以把消化道中的头发、沙砾、金属屑甚至针包裹起来,随大便排出体外,有"洗肠草"之称,治疗便秘,预防肠癌。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能食用。

1.适宜便秘、产后乳汁不足女性、寒性体质等人群;

2.多食会上火且不易消化,因此阴虚火旺、有眼病和胃肠虚弱的人不宜多食。

韭黄 - 常用配方

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

韭黄胸中恶血。(《孟诜方》)

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脉正宗》)

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丹溪心法》)

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千金方》)

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方脉正宗》)

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

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日一剂,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医心镜》)

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过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袖珍方》)

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妇人良方》)

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圣惠方》)

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濒湖集简方》)

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韭黄

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二次。(《中草药手册》)

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中草药手册》)

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煎汤熏洗外阴部。(《中草药手册》)

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中草药手册》)

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斗门方》)

韭黄 - 栽培要点

韭黄栽培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地块的选择、整地作畦、种子处理、定植前肥料的准备。

韭黄地

品种选择

适合我国栽培的韭黄品种可选择黄韭1号,791雪韭王,雪韭四号等品种。

地块的选择

韭黄栽培要选用土地肥沃,排灌条件便利的地块,但尽量不接重茬地或葱蒜茬地。

整地作畦

1.育苗畦

亩用种量2.5斤,每两用苗床3平方米,亩用苗床75平方米。育苗畦宽1-1.4m ,整地时不施或少施基肥,深翻30cm左右,翻后用爪沟挡平,穿平底鞋踩平,再挡平定型。

2.定植畦

韭黄苗定植畦要干地整畦,干畦开沟浇水。定植畦为东西走向,北侧与西侧夹风障,畦宽2.2m ,长30m ,两畦间距1.4m ,每隔两畦夹风障子一道,风障子高1.5m 。

种子的处理

用不超过53℃ 的水浸泡种子(不是催芽) ,水不易过多,浸泡10多个小时后,用2-3‰多菌灵干湿性粉剂拌种待用。

定植前肥料的准备

肥料:有机优质农家肥亩需用万斤。在4月下旬就做好发酵准备,到6月下旬必须充分发酵好,准备定植用。生物肥每亩20公斤,尿素或二铵每亩20公斤,过磷酸钙每亩150公斤,硫酸钾每亩35公斤,硫酸锌每亩3.5公斤,硫酸锰每亩5公斤,硼砂每亩1.5公斤,硫酸亚铁每亩3.5公斤。

育苗期

韭黄的育苗时间约在4月15日左右。育苗前将准备好的育苗畦浇透水,用多菌灵均匀拌种后播种,再喷施5%辛硫磷颗粒剂,然后用过筛表土覆土0.5-1cm 后立即挡平,喷施禾草净等( 对葱蒜类生长没影响的药剂),盖好地膜,两侧用土压实。当韭黄苗有80% 露头时,撤掉地膜,韭黄苗长到五片叶前后,5-7天浇一次水,分二次亩随水追肥尿素7.5-12.5 公斤。移栽前5-7天停止浇水,追肥蹲苗。

定植期及定植后的管理

1.韭黄定植从6月25日左右开始。重点把握畦土湿度适中。干地整畦,干畦开沟浇水定植。湿畦整地,土易板结,透气不良,新根难以生长。

2.施足底肥

韭黄地

即亩施优质农家肥万斤,配施生物肥20公斤,尿素或二铵20公斤,过磷酸钙150公斤,硫酸钾35公斤,硫酸锌3.5公斤,硫酸锰5公斤,硼砂1.5公斤,硫酸亚铁3.5公斤。将肥土充分混合均匀,畦土松、实适中,畦面平整。

3.急时移栽

韭黄苗4-5片叶,高20cm时即可移栽。按合理密度移栽,定植深浅得当,浇水适量,用药恰当。

4.泼浇稍停取苗

“蹲”好的苗新根待发,绝对不要在浇苗后2-3天内取苗移栽,否则一茬新根全部长出(1-2cm),又鲜又嫩,移栽过程中难以保全,栽后长期不能另发新根,缓苗期加长,难以返旺。泼浇稍停几小时后取苗,既要尽量保持完整的根系,又要不让幼根长出。

5.合理密植

定植畦宽2.2m,当移栽时行距30cm,单株株距5cm 时韭黄既高产又优质,而且4-6年不用倒畦,仍能高产、稳产。

6.定植深浅得当

定植前要将韭黄苗按大小分级移栽,大苗定植在韭垄中部,小苗定植两头。要特别注意韭黄苗移栽的深浅,苗栽的过深,分蘖晚且少,以后生长不旺,栽的过浅易散撮。要视韭苗大小,决定栽植沟的深浅,一般沟深3-5cm ,沟的一边上下垂直,定植后,在鳞茎以上覆土2-3cm为宜,不能埋住叶心。

7.恰当用药

韭黄苗定植时,先顺沟浇小水,趁水未渗之机,快速将苗移入沟中,然后顺垄在韭根上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和25%多菌灵可湿粉剂,每亩用药各2.5公斤,然后覆土。栽后5—7天喷药一次,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8.适时浇水

韭苗移栽后,要立即浇透水,划锄、保墒,使畦面见干不见湿,新根大量长出后,视畦面干湿情况,再浇二水。

9.适时搭架

在韭叶封垄后,伏雨来临前,搭架比较适宜。用铁丝、竹竿搭架,要顺畦扯紧六根铁丝,铁丝间隔0.4m左右,将铁丝架离地面高30—40cm,把竹竿南北向顺垄放在铁丝上。

田间管理期

肥水管理

韭黄常年生长,需肥量大,要根据不同栽培目的和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及对水肥的需求,合理施肥浇水,有促有控,灵活运用。主要做到春季重施土杂肥、控制浇水,7月下旬—8月末注意排涝,不施肥,秋季前期水肥齐促,中期控制肥水,后期停水控长,10月下旬浇一次透水。

韭黄 - 虫害防治

1.虫害防治

韭黄收获

韭蛆的防治:

韭蛆防治灌药露地栽培韭菜5月中下旬至6月初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两个阶段分别喷药2—3次即可,保护地韭黄可在覆盖后搂完枯枝烂叶等杂物后即可喷一次药,以后每收割一刀喷1—2次,揭棚后按露地防治方法进行。

蓟马的防治:

一是在早春或覆盖前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落叶,要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二是可喷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或喷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喷药2—3次可基本控制为害。

2.灰霉病防治

清洁田园:

覆盖前要清除枯萎落叶和杂草,以后每收割一茬后要搂净落叶尤为病叶,并集中销毁。

适时通风降低湿度:

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降低湿度可对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放风排湿和室内保温有矛盾,就在中午前后放风。

药剂防治:

用百菌清或多菌灵杀菌剂防治韭黄灰霉病。在韭黄长到5—10cm 高时喷药一次,可有效防治灰霉病。

韭黄 - 栽培管理

小拱棚韭黄栽培

韭黄收获

1.在封冻前在两畦间1.4m的地方中间开沟,沟宽70cm ,深50cm ,挖上来的土加沙子和有机农家肥各一车,混合后回填沟里,上面放防冻物或盖上旧塑料等防止冻,准备栽培韭黄时待用。

2.夹风障

在10月末—11月初夹风障子。风障沟离韭黄畦面北端30cm ,为防止风大吹倒,每隔5m立一个水泥柱或木柱,夹风障可用草毡子或玉米秸等。风障子背面下端培土防冻,一般高30—40cm ,在保证不倒伏的情况下,风障与地面成70°角为宜。

3.支拱架

在11月中旬前支完拱架。要求先夹风障,后建拱棚。在畦内沿东西向每隔70cm左右,用宽4cm左右,长3m的竹皮设拱,拱高70cm左右,竹皮下可设木立柱,以加大承受力。拱棚北端与风障之间的空隙,用稻草、乱稻草等之类填实防寒。

4.扣棚膜

一、二月初(打春前后) ,先将畦面肥沃土壤就地整平,扫净韭菜干杆基叶,然后扣膜,盖草帘子。

5.通风降湿

要根据天气情况,选适当时机通风。结合培土、松土、拢土等项操作通气和降湿,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6.培土软化

覆盖后的韭黄苗1-5cm时,选晴暖天气进行第一次培土,以后间隔几天培土一次,至收割共培土3-4次。前期培土。拢土不压住或稍为压住韭黄叶尖。总培土量以能将地上部叶埋住10-20cm为准。一般土深10-15cm 。最后一次拢土时,要双手分别放在韭垄两侧,同时将两侧的覆土向韭株中上部拢去,尽量培高一点。以后放叶,增加产量,不再培土。

7.适时收割

“立春”小拱覆盖的韭黄一般40-50天收割头刀。韭黄一般50-75cm收割。每次割后均留茬1-2cm。当年新韭一般收割 1-2刀,一般不再收割。

8.割后管理

“惊蛰”前,尤其是春节前收割完最后一刀的韭黄,为了防止冻死韭根,不要浇水。可采取保留培土保温或采用扒出培土盖碎草、薄膜等办法保温。“惊蛰”以后,将培土等防寒物料清除畦外,趁湿划锄畦面,亩施三万斤土杂肥,暂不浇水,顺韭垄灌药,预防韭蛆危害,使韭黄安全缓慢生长养根。

温室韭黄栽培管理

温室韭黄栽培管理基本与小拱棚韭黄栽培相同,即育苗、定植时间相同,只是比小拱棚韭黄早上市及早管理。扣膜时间 11月初,元旦可采收。温室韭黄栽培比小拱棚韭黄栽培病害重,所以要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排湿,适时提早打杀菌药剂防治病害

韭黄 - 保健食谱

韭黄炒蛋

韭芽炒蛋

原料:鸡蛋五个,韭芽150克。精盐一小匙,味精半小匙,熟色拉油一中匙。

做法:

1.鸡蛋打散,韭芽洗净切段,加入精盐和味精拌和。

2.取一盘子,淋上熟色拉油,倒入鸡蛋和韭芽,加盖高火4分钟,中途翻拌一次即可。

韭黄炒肉丝

韭黄炒肉丝

原料:韭黄200克、猪肉100克、蒜、韭黄炒肉丝头3瓣、青辣椒1只、盐1/6汤匙、鸡蛋清1只、料酒1/2汤匙、油5汤匙、盐1/5汤匙、鸡粉1/2汤匙、料酒1/2汤匙、芝麻油1汤匙。

做法:

1.猪肉洗净切成丝,加1/6汤匙盐、1/2汤匙料酒和1只鸡蛋清拌匀腌制15分钟。

2.韭黄洗净切段,将韭黄头跟韭黄尾分开;青辣椒切成丝;蒜头拍扁去衣,剁成蓉。

3.锅内烧热2汤匙油,放入腌好的肉丝炒散,洒入1汤匙清水炒至肉色发白,便可捞起待用。

4.添3汤匙油下锅,爆香蒜蓉和辣椒丝,倒入韭黄头炒30秒,再放入肉丝和韭黄尾,快炒至韭黄变软。

5.加1/5汤匙盐、1/2汤匙鸡粉、1/2汤匙料酒和1汤匙芝麻油翻炒均匀,即可上桌。

厨神点拨:

1.炒韭黄不宜头尾一起放,应先将韭黄头下锅炒一下,再放韭黄尾炒至其发软,这样炒熟的韭黄既不容易夹生,也不会过老。

2.猪肉丝用蛋清腌过,下锅煸炒会嫩滑很多,也可用生粉替代蛋清来腌制肉丝。

3.此菜下锅清炒的速度要快,尽量减少韭黄尾在锅内逗留的时间,可让成菜鲜嫩多汁。

4.韭黄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它含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主治腹中冷痛、胃中虚热、泄泻、便秘症的良药。

5.宜取新鲜韭黄食用,忌炒熟隔夜食用,此外阴虚内热、有疮疡者不宜食。

韭黄炸春卷

韭黄炸春卷

原料:春卷皮12张。猪后腿肉丁150公克,虾仁150公克。笋丝100公克,韭黄末,100公克,冬菇丁40公克,肥肉丁40公克。面粉40公克,水50㏄,太白粉2小匙,盐1/2小匙,鲜鸡粉1/2小匙,糖1小匙,胡椒粉1小匙,麻油1大匙。

做法:

1.笋丝用水煮过,去掉酸涩味后,冲冷水,再用干净的棉布将水份吸干,切细丁备用。

2.虾仁洗净去除肠泥后,加入猪后腿肉丁、太白粉、盐,用手拌打至有黏性,再加入其他调味料及材料搅拌均匀即成馅料。

3.将材料混合均匀成为面煳备用。

4.将每张春卷皮包入50公克馅料卷成春卷形状,然后用面煳固定封口,再用150℃油温炸至金黄色即可。

韭黄 - 文化底蕴

《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

韭黄

《食疗本草》:"利胸膈。"

《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

《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孟诜:"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本草经疏》:"胃气虚而有热者勿服。"

《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本草求真》:"火盛阴虚,用之为最忌。"

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白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

韭黄 - 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

《前汉书.召信臣传》:2000多年前

《韭菜周年生产》:陈景长著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

《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 原著,宋咏梅,张传友 点校 2003年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地蔬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 编

《食疗本草》:唐.孟诜撰

《日华子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或《日华本草》。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滇南本草》:明.兰茂撰

《贵州民间方药集》:杨济秋,杨济中主编 1958年

《本草汇言》:倪朱漠编.公元1624年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黄宫绣编著

《本草经疏》:又名《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明.缪希雍撰

《纲目》:楼氏医家系世传,博学全善辑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是张璐编著

《千金方》:唐.孙思邈撰

《妇人良方》:宋.陈自明撰于1237年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

《卫生家宝方》:医方著作,又名《卫生家宝》。宋.朱端章辑,徐安国补订

《用药法象》:金.李杲撰

《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著

《博济方》:宋.王兖撰

《圣惠方》: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官修药方百卷

五苓散配方张仲景剂量(五苓散配方)

韭黄与蒜黄为什么是黄色的?

大蒜幼苗,百合科葱属,利用大蒜鳞茎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软化栽培而成,叶蜡黄色,基部嫩白,辣味不浓。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是人们普遍种植和喜食的蔬菜。蒜黄是在一种见不到阳光的温室中栽培的,由于见不到阳光,蒜黄的叶子里不含叶绿素,所以就是黄色的了。我们吃的韮黄,也是用同样方法栽培出来的。

韭菜隔绝光线,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产生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因不见阳光而呈黄白色,其营养价值要逊于韭菜。

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和叶等入药。

具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

分布在全国各地。

韭黄 -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20~45厘米,具特殊强烈臭味。根茎横卧,生多数须根,上有1~3个丛生的鳞茎,呈卵状圆柱形。叶基生;长线形,扁平,长10~27厘米,宽1.5~9毫米,先端锐尖,边缘粗糙,全缘,光滑无毛,深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长可达50厘米,三棱形;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膜质,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

韭黄锐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长圆形,长4~6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排列为2轮,互生;雄蕊6,花丝长不超过花被,中部以下扩大,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状。蒴果倒心状三棱形,绿色,长4~5毫米,直径约4毫米。种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圆形,边缘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

韭菜的根比较特殊,它没有主根与侧根之别,更少有根毛,只有比较肥胖象弦线状的须根,播种当年着生在根茎茎盘基部;第2年起着生在根茎茎盘周围及其一侧。须根的长度30厘米左右,主要分布在表土以下20厘米的土层内。表明韭菜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比较差。根茎呈葫芦状,长在土中,是贮藏养料的器官,其顶端的生长点在播种当年即可发生分蘖。一年生韭菜的鳞茎为扁圆形,二年生植株的鳞茎盘开始伸长并继续发生新根,且新根的发生部位偏向外侧。以后随着分蘖的增加,根茎每年向地表不断伸长,新须根的着生部位也不断升高,而原有旧根则不断枯死,出现所谓“跳根”现象。这使根系得以年年更新。韭菜根茎的生活年限为2~3年,随着株龄的增加,老龄根茎逐渐衰老死亡,须根也随之死亡,而在上部根茎上又不断发生新的须根代替死亡的老根。一般平均每个分蘖有10条左右的须根。三年生以上的韭苗分蘖数相对减少,但良好的肥水条件可延缓这种趋势,从而使韭菜寿命历久不衰。叶扁平,带状,叶鞘为闭合状,形成假茎。7~8月间抽薹,顶端着生伞形花序。花白色,种子黑色。

韭黄 - 营养成分

韭黄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矿物质钙、铁和磷,维生素A原、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尼克酸,以及甙类和苦味质

韭黄等。具有驱寒散瘀,增强体力作用,并能增进食欲,还能续筋骨,疗损伤。但阴虚内热及目疾之人忌食。

每100克韭黄所含营养素如下:

热量(22.00千卡) 蛋白质(2.30克) 脂肪(0.20克) 碳水化合物(3.90克) 膳食纤维(1.20克) 维生素A (43.00微克) 胡萝卜素(260.00微克) 硫胺素(0.03毫克) 核黄素(0.05毫克) 尼克酸(0.70毫克) 维生素C (15.00毫克) 维生素E (0.34毫克) 钙(25.00毫克) 磷(48.00毫克) 钠(6.90毫克) 镁(12.00毫克) 铁(1.70毫克) 锌(0.33毫克) 硒(0.76微克) 铜(0.10毫克) 锰(0.17毫克) 钾(192.00毫克)

《本草纲目》记载“韭黄”有固肾缩尿之功效。

韭菜根味辛,性温;入肝、胃、肾经。有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助阳、散瘀的功效。韭菜叶味甘、辛、咸,性温,入肝、胃、肾经。温中行气,散瘀解毒。韭菜种子味辛、咸、性温,入肝、肾经。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全韭可补肾益胃,充肺气,散瘀行滞,安五脏,行气血,止汗固涩,干呃逆。食疗还可以起到主治阳痿、早泄、遗精、多尿、腹中冷痛、胃中虚热、泄泻、白浊、经闭、白带异常、腰膝隐痛和产后出血等病症。

《别录》:"味辛酸,温,无毒。"

《日华子本草》:"热。"

《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咸。"

《纲目》:"生性涩,熟甘酸。"

韭黄 - 食疗作用

补肾温阳

韭黄

韭黄性温,味辛,具有补肾起阳作用,故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

益肝健胃

韭黄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行气理血

韭黄的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

润肠通便

韭黄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可以把消化道中的头发、沙砾、金属屑甚至针包裹起来,随大便排出体外,有"洗肠草"之称,治疗便秘,预防肠癌。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能食用。

1.适宜便秘、产后乳汁不足女性、寒性体质等人群;

2.多食会上火且不易消化,因此阴虚火旺、有眼病和胃肠虚弱的人不宜多食。

韭黄 - 常用配方

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

韭黄胸中恶血。(《孟诜方》)

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脉正宗》)

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丹溪心法》)

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千金方》)

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方脉正宗》)

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

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日一剂,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医心镜》)

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过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袖珍方》)

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妇人良方》)

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圣惠方》)

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濒湖集简方》)

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韭黄

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二次。(《中草药手册》)

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中草药手册》)

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煎汤熏洗外阴部。(《中草药手册》)

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中草药手册》)

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斗门方》)

韭黄 - 栽培要点

韭黄栽培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地块的选择、整地作畦、种子处理、定植前肥料的准备。

韭黄地

品种选择

适合我国栽培的韭黄品种可选择黄韭1号,791雪韭王,雪韭四号等品种。

地块的选择

韭黄栽培要选用土地肥沃,排灌条件便利的地块,但尽量不接重茬地或葱蒜茬地。

整地作畦

1.育苗畦

亩用种量2.5斤,每两用苗床3平方米,亩用苗床75平方米。育苗畦宽1-1.4m ,整地时不施或少施基肥,深翻30cm左右,翻后用爪沟挡平,穿平底鞋踩平,再挡平定型。

2.定植畦

韭黄苗定植畦要干地整畦,干畦开沟浇水。定植畦为东西走向,北侧与西侧夹风障,畦宽2.2m ,长30m ,两畦间距1.4m ,每隔两畦夹风障子一道,风障子高1.5m 。

种子的处理

用不超过53℃ 的水浸泡种子(不是催芽) ,水不易过多,浸泡10多个小时后,用2-3‰多菌灵干湿性粉剂拌种待用。

定植前肥料的准备

肥料:有机优质农家肥亩需用万斤。在4月下旬就做好发酵准备,到6月下旬必须充分发酵好,准备定植用。生物肥每亩20公斤,尿素或二铵每亩20公斤,过磷酸钙每亩150公斤,硫酸钾每亩35公斤,硫酸锌每亩3.5公斤,硫酸锰每亩5公斤,硼砂每亩1.5公斤,硫酸亚铁每亩3.5公斤。

育苗期

韭黄的育苗时间约在4月15日左右。育苗前将准备好的育苗畦浇透水,用多菌灵均匀拌种后播种,再喷施5%辛硫磷颗粒剂,然后用过筛表土覆土0.5-1cm 后立即挡平,喷施禾草净等( 对葱蒜类生长没影响的药剂),盖好地膜,两侧用土压实。当韭黄苗有80% 露头时,撤掉地膜,韭黄苗长到五片叶前后,5-7天浇一次水,分二次亩随水追肥尿素7.5-12.5 公斤。移栽前5-7天停止浇水,追肥蹲苗。

定植期及定植后的管理

1.韭黄定植从6月25日左右开始。重点把握畦土湿度适中。干地整畦,干畦开沟浇水定植。湿畦整地,土易板结,透气不良,新根难以生长。

2.施足底肥

韭黄地

即亩施优质农家肥万斤,配施生物肥20公斤,尿素或二铵20公斤,过磷酸钙150公斤,硫酸钾35公斤,硫酸锌3.5公斤,硫酸锰5公斤,硼砂1.5公斤,硫酸亚铁3.5公斤。将肥土充分混合均匀,畦土松、实适中,畦面平整。

3.急时移栽

韭黄苗4-5片叶,高20cm时即可移栽。按合理密度移栽,定植深浅得当,浇水适量,用药恰当。

4.泼浇稍停取苗

“蹲”好的苗新根待发,绝对不要在浇苗后2-3天内取苗移栽,否则一茬新根全部长出(1-2cm),又鲜又嫩,移栽过程中难以保全,栽后长期不能另发新根,缓苗期加长,难以返旺。泼浇稍停几小时后取苗,既要尽量保持完整的根系,又要不让幼根长出。

5.合理密植

定植畦宽2.2m,当移栽时行距30cm,单株株距5cm 时韭黄既高产又优质,而且4-6年不用倒畦,仍能高产、稳产。

6.定植深浅得当

定植前要将韭黄苗按大小分级移栽,大苗定植在韭垄中部,小苗定植两头。要特别注意韭黄苗移栽的深浅,苗栽的过深,分蘖晚且少,以后生长不旺,栽的过浅易散撮。要视韭苗大小,决定栽植沟的深浅,一般沟深3-5cm ,沟的一边上下垂直,定植后,在鳞茎以上覆土2-3cm为宜,不能埋住叶心。

7.恰当用药

韭黄苗定植时,先顺沟浇小水,趁水未渗之机,快速将苗移入沟中,然后顺垄在韭根上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和25%多菌灵可湿粉剂,每亩用药各2.5公斤,然后覆土。栽后5—7天喷药一次,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8.适时浇水

韭苗移栽后,要立即浇透水,划锄、保墒,使畦面见干不见湿,新根大量长出后,视畦面干湿情况,再浇二水。

9.适时搭架

在韭叶封垄后,伏雨来临前,搭架比较适宜。用铁丝、竹竿搭架,要顺畦扯紧六根铁丝,铁丝间隔0.4m左右,将铁丝架离地面高30—40cm,把竹竿南北向顺垄放在铁丝上。

田间管理期

肥水管理

韭黄常年生长,需肥量大,要根据不同栽培目的和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及对水肥的需求,合理施肥浇水,有促有控,灵活运用。主要做到春季重施土杂肥、控制浇水,7月下旬—8月末注意排涝,不施肥,秋季前期水肥齐促,中期控制肥水,后期停水控长,10月下旬浇一次透水。

韭黄 - 虫害防治

1.虫害防治

韭黄收获

韭蛆的防治:

韭蛆防治灌药露地栽培韭菜5月中下旬至6月初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两个阶段分别喷药2—3次即可,保护地韭黄可在覆盖后搂完枯枝烂叶等杂物后即可喷一次药,以后每收割一刀喷1—2次,揭棚后按露地防治方法进行。

蓟马的防治:

一是在早春或覆盖前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落叶,要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二是可喷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或喷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喷药2—3次可基本控制为害。

2.灰霉病防治

清洁田园:

覆盖前要清除枯萎落叶和杂草,以后每收割一茬后要搂净落叶尤为病叶,并集中销毁。

适时通风降低湿度:

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降低湿度可对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放风排湿和室内保温有矛盾,就在中午前后放风。

药剂防治:

用百菌清或多菌灵杀菌剂防治韭黄灰霉病。在韭黄长到5—10cm 高时喷药一次,可有效防治灰霉病。

韭黄 - 栽培管理

小拱棚韭黄栽培

韭黄收获

1.在封冻前在两畦间1.4m的地方中间开沟,沟宽70cm ,深50cm ,挖上来的土加沙子和有机农家肥各一车,混合后回填沟里,上面放防冻物或盖上旧塑料等防止冻,准备栽培韭黄时待用。

2.夹风障

在10月末—11月初夹风障子。风障沟离韭黄畦面北端30cm ,为防止风大吹倒,每隔5m立一个水泥柱或木柱,夹风障可用草毡子或玉米秸等。风障子背面下端培土防冻,一般高30—40cm ,在保证不倒伏的情况下,风障与地面成70°角为宜。

3.支拱架

在11月中旬前支完拱架。要求先夹风障,后建拱棚。在畦内沿东西向每隔70cm左右,用宽4cm左右,长3m的竹皮设拱,拱高70cm左右,竹皮下可设木立柱,以加大承受力。拱棚北端与风障之间的空隙,用稻草、乱稻草等之类填实防寒。

4.扣棚膜

一、二月初(打春前后) ,先将畦面肥沃土壤就地整平,扫净韭菜干杆基叶,然后扣膜,盖草帘子。

5.通风降湿

要根据天气情况,选适当时机通风。结合培土、松土、拢土等项操作通气和降湿,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6.培土软化

覆盖后的韭黄苗1-5cm时,选晴暖天气进行第一次培土,以后间隔几天培土一次,至收割共培土3-4次。前期培土。拢土不压住或稍为压住韭黄叶尖。总培土量以能将地上部叶埋住10-20cm为准。一般土深10-15cm 。最后一次拢土时,要双手分别放在韭垄两侧,同时将两侧的覆土向韭株中上部拢去,尽量培高一点。以后放叶,增加产量,不再培土。

7.适时收割

“立春”小拱覆盖的韭黄一般40-50天收割头刀。韭黄一般50-75cm收割。每次割后均留茬1-2cm。当年新韭一般收割 1-2刀,一般不再收割。

8.割后管理

“惊蛰”前,尤其是春节前收割完最后一刀的韭黄,为了防止冻死韭根,不要浇水。可采取保留培土保温或采用扒出培土盖碎草、薄膜等办法保温。“惊蛰”以后,将培土等防寒物料清除畦外,趁湿划锄畦面,亩施三万斤土杂肥,暂不浇水,顺韭垄灌药,预防韭蛆危害,使韭黄安全缓慢生长养根。

温室韭黄栽培管理

温室韭黄栽培管理基本与小拱棚韭黄栽培相同,即育苗、定植时间相同,只是比小拱棚韭黄早上市及早管理。扣膜时间 11月初,元旦可采收。温室韭黄栽培比小拱棚韭黄栽培病害重,所以要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排湿,适时提早打杀菌药剂防治病害

韭黄 - 保健食谱

韭黄炒蛋

韭芽炒蛋

原料:鸡蛋五个,韭芽150克。精盐一小匙,味精半小匙,熟色拉油一中匙。

做法:

1.鸡蛋打散,韭芽洗净切段,加入精盐和味精拌和。

2.取一盘子,淋上熟色拉油,倒入鸡蛋和韭芽,加盖高火4分钟,中途翻拌一次即可。

韭黄炒肉丝

韭黄炒肉丝

原料:韭黄200克、猪肉100克、蒜、韭黄炒肉丝头3瓣、青辣椒1只、盐1/6汤匙、鸡蛋清1只、料酒1/2汤匙、油5汤匙、盐1/5汤匙、鸡粉1/2汤匙、料酒1/2汤匙、芝麻油1汤匙。

做法:

1.猪肉洗净切成丝,加1/6汤匙盐、1/2汤匙料酒和1只鸡蛋清拌匀腌制15分钟。

2.韭黄洗净切段,将韭黄头跟韭黄尾分开;青辣椒切成丝;蒜头拍扁去衣,剁成蓉。

3.锅内烧热2汤匙油,放入腌好的肉丝炒散,洒入1汤匙清水炒至肉色发白,便可捞起待用。

4.添3汤匙油下锅,爆香蒜蓉和辣椒丝,倒入韭黄头炒30秒,再放入肉丝和韭黄尾,快炒至韭黄变软。

5.加1/5汤匙盐、1/2汤匙鸡粉、1/2汤匙料酒和1汤匙芝麻油翻炒均匀,即可上桌。

厨神点拨:

1.炒韭黄不宜头尾一起放,应先将韭黄头下锅炒一下,再放韭黄尾炒至其发软,这样炒熟的韭黄既不容易夹生,也不会过老。

2.猪肉丝用蛋清腌过,下锅煸炒会嫩滑很多,也可用生粉替代蛋清来腌制肉丝。

3.此菜下锅清炒的速度要快,尽量减少韭黄尾在锅内逗留的时间,可让成菜鲜嫩多汁。

4.韭黄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它含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主治腹中冷痛、胃中虚热、泄泻、便秘症的良药。

5.宜取新鲜韭黄食用,忌炒熟隔夜食用,此外阴虚内热、有疮疡者不宜食。

韭黄炸春卷

韭黄炸春卷

原料:春卷皮12张。猪后腿肉丁150公克,虾仁150公克。笋丝100公克,韭黄末,100公克,冬菇丁40公克,肥肉丁40公克。面粉40公克,水50㏄,太白粉2小匙,盐1/2小匙,鲜鸡粉1/2小匙,糖1小匙,胡椒粉1小匙,麻油1大匙。

做法:

1.笋丝用水煮过,去掉酸涩味后,冲冷水,再用干净的棉布将水份吸干,切细丁备用。

2.虾仁洗净去除肠泥后,加入猪后腿肉丁、太白粉、盐,用手拌打至有黏性,再加入其他调味料及材料搅拌均匀即成馅料。

3.将材料混合均匀成为面煳备用。

4.将每张春卷皮包入50公克馅料卷成春卷形状,然后用面煳固定封口,再用150℃油温炸至金黄色即可。

韭黄 - 文化底蕴

《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

韭黄

《食疗本草》:"利胸膈。"

《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

《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孟诜:"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本草经疏》:"胃气虚而有热者勿服。"

《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本草求真》:"火盛阴虚,用之为最忌。"

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白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

韭黄 - 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

《前汉书.召信臣传》:2000多年前

《韭菜周年生产》:陈景长著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

《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 原著,宋咏梅,张传友 点校 2003年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地蔬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 编

《食疗本草》:唐.孟诜撰

《日华子本草》:简称《日华子本草》或《日华本草》。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滇南本草》:明.兰茂撰

《贵州民间方药集》:杨济秋,杨济中主编 1958年

《本草汇言》:倪朱漠编.公元1624年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黄宫绣编著

《本草经疏》:又名《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明.缪希雍撰

《纲目》:楼氏医家系世传,博学全善辑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是张璐编著

《千金方》:唐.孙思邈撰

《妇人良方》:宋.陈自明撰于1237年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

《卫生家宝方》:医方著作,又名《卫生家宝》。宋.朱端章辑,徐安国补订

《用药法象》:金.李杲撰

《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著

《博济方》:宋.王兖撰

《圣惠方》: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官修药方百卷

中药快速治疗早期肝硬化案

        患者刘某,男,53岁,肝硬化病史3年,2型糖尿病史及冠心病14年。每年都要到邢台市某三级医院治疗一段时间,肝脏该大还是大,没有什么效果。于2021年8月8日来我科就诊,住院号:086626。主要症状:间断胸闷、心慌、气短,双手麻木、双足底麻木,恶心、口干、口苦、喜饮热水、小便可,大便稀次数稍多,舌淡红苔薄腻,右关浮,余弦细滑。查体:肝于右胁下5cm处可触及。中医辨证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加半夏、黄连、丹参、茜草、藕节。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分2次开水冲服。4天后,8月12日,查体:右胁下未触及肝脏。无恶心、口苦、口干,无手足麻木,无胸闷、气短,二便正常。8月21日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各项指标大有改观。

颜德馨的自述

我出生在江苏丹阳。父亲颜亦鲁是名医贺季衡的门生,建国后先后担任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务,是全国名老中医之一。他行医60余年,潜心研究中医经典理论,讲究“仁风”,对于病家有求必应,曾医治了大量内外妇科疑难重病患者。我走上从医的道路是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知医必先明道。幼时,父亲先让我读十三经,从汉儒的章句之学开始到宋儒的义理之学,使我先懂得师传,再从圣贤经传中寻找

心法的学习路径。至我12岁时,父亲就让我背颂《内经》、《伤寒》等中医古代典籍,午夜一灯,晓窗千字,是习以为常的。我虽朝夕诵读而能背出,但对于其医理却似懂非懂。当时,西医尚不时兴,治病主要是靠中医药。有一次,一位无锡农民,在他家门口被车子轧伤,大量出血,父亲在那位农民的伤口上敷上一把“铁扇散”,血顿时止住了。又有一次,父亲的“餐之轩”医寓来了一位农民,背上生了一个“阴疽”,高高隆起,发着高烧,痛苦万分,父亲为他施行“火针”,即用一种带有棱角的针烧红后直刺患处,脓水大量外流,其苦顿失,烧退炎消。这一件件事情,给我很大触动,体会到“医乃仁术”,施救夭横,足以活人。渐渐地我立志学医,“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我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于是每逢父亲临诊,我就侍诊一侧,一面看父亲怎样治病,一面帮父亲抄方子,聆听父亲教诲,并且把父亲的方子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内科、儿科、妇科、喉科、外科整理了几十本。父亲对于脾胃学术之研究,造诣尤深。其在理论上倡导“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的观点,认为脾统四脏,脾病可波及四脏,四脏有病,亦波及脾,故临床有心脾、肺脾、肝脾、脾肾同病等病证。在临床上重视健脾益气,扶正法则的运用,常从脾论治,灵活化裁。在用药上也有独到之处,擅发挥“苍白术”等药物功效,燥湿健脾,扶正固本,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临床遵此,每可应手获效。如此攻读数年有余,熟读了《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原著,我逐渐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基本知识,为今后继续学习打好了基础。今临证数十年,遵循家学,师古酌今,得有今日,缅怀先父,常不能自已。 文革结束后,我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总结这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我逐渐发现各种疾病都与气有关,尤其是久病、怪病等疑难杂证。虽然我从小崇拜父亲的成就,但通过长期观察发觉父亲的健脾学说不尽完美,父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为诸病之源。但事实上诸多疑难杂证并非源于脾胃而是源于淤血。为了寻找理论依据,我和同事曾对565例疑难病症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实验,结果证实这些病人都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治疗好转后,实验室指标也相应好转。于是,我深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临床意义重大,由此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新观点,进而提出了“衡法”的治疗法则。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曾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理论,这在当时对继承总结中医治法起了推动作用。但沿袭至今,中医治疗学已大有进展,“八法”已不能包括中医所有治法。我认为人体气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瘀阻脉道内外,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又干扰气机正常出入,以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衡,遂疾病丛生。“衡法”即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气血,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平衡阴阳,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所谓“衡”者,《礼记·曲礼下》谓,“大夫衡视”,犹言平。《荀子·礼论》谓:“衡诚悬矣”,系指秤杆。可见衡有平衡和权衡之义,能较全面反映其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王清任曾谓:“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在治疗上,“衡法”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辨治各种病证,以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药味为主,或从气治,或从血治,或气血双治,处方用药当多从“通”字着眼,以调气血而安脏腑为治疗原则。可归纳为10种配伍方法,灵活运用,疗效卓著,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尤其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效验。

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我作为该中心学术带头人,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临床根据“衡法”治则,采用活血化瘀法常能治疗疑难杂症。1986年1月20日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一则医案。有一19岁少女从小患左上肢血管瘤,左手背、手指、前臂肿胀、疼痛、不能劳动。左前手臂周径为39厘米,左手背周径为28厘米,青筋暴露,需着袖口特大的衣服。X片显示:左前臂及手背血管瘤,尺骨中下段增粗,尺桡远端关节脱位。院外会诊认为已无法保留,拟予截肢治疗。我用清热化瘀,软坚清瘤之法治疗,二年后左前手臂周径缩小为26厘米,能穿着普通衣服,避免截肢,恢复劳动力,分配在某无线电厂工作。 又如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22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5克,白细胞2800/立方毫米,网织细胞0.1%,骨髓穿刺结果:骨髓部分抑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齿衄,巩膜及眶周色素沉着,脉细缓,舌淡红,苔薄腻。一般认为是气血、肝肾的亏虚,而我认为乃因瘀浊胶滞,而使生化无权,应先以宣畅气血为第一步。处方用的全是活血化瘀之品,七帖后,红细胞310/立方毫米,血色素8.3克,白细胞5000/立方毫米,血小板8000/立方毫米,又服21帖后获致缓解。 运用衡法出奇制胜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应用温阳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使不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减少硝酸类药物剂量,有些患者甚至停用西药。如王某某,女,60岁,冠心病心绞痛频繁发作1年余,经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改用温阳活血法1月后,心绞痛基本消失,以往所服扩冠药也逐渐减量。我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介入疗法后再狭窄,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徐某,女,海外华侨,因患冠心病回国做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依然频发,经用上法后心绞痛明显减少,活动后也不发作。 以上许多医案都被收载于余所著的《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等书中。这些临床经验还转化为科研成果并通过科研鉴定,多次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

后来,我又将气血学说和“衡法”治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我认为衰老的本质为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其中“虚”是现象,“瘀”是本质,“虚”是归宿,“瘀”是原因。因为任何一种病因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和,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存在,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化功能受损,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加重气血失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腑功能衰老以至死亡。且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挟杂”、“气虚血瘀”的局面。 所以,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要因素,欲谋长寿之道,必需消除导致衰老的因子——瘀血。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者正所以为了固本,固本者也所以为清源服务,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瘀。临床所见,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都是典型的瘀血体征,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病理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的原因。经过临床证实,应用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能治疗许多传统上认为是“肾亏”的阳痿、脱发、耳聋、眩晕等等,也可反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1989年,我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提出了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新观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曾刊载于人民日报头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该科研成果摄成《抗衰老》科教片,曾向全国放映,反响热烈。 急性热病是指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常见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笔者为孟河马培之学派传人,先太师贺季衡以善治温热病而著称于世,其用药多有独到之处,收效特著,使我深受其益。如三石汤之退热存阴;薄荷与石斛同打、豆豉与鲜生地同用,辛透与甘寒同用,透邪而不伤津;玉枢丹之内服外敷;辟瘟丹治湿热交蒸;桂枝龙骨牡蛎法之治阴阳离决;四磨饮子在温热病之应用以及洋酒白兰地内服外敷,因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 对于热病的治疗我主张卫表先汗,注重透邪,倡导寒温并用,创羌英汤(羌活、大青叶、蒲公英)发汗退热,投之辄效;邪入气分,传变速,变化多,治疗需审度时机,或通腑,或化湿,或泄热,或化痰,及时杜其发展;病入营血,重在清营泄热,药用鲜生地、鲜菖蒲、大青叶等,如有血瘀征象,参入化瘀之品,其效益彰;热入血分,伤津耗阴,疾病后期保阴尤需重视,取皮尾参、麦冬、芦根、竹叶、鲜石斛等,常可使气阴得复。对于里热始盛者,即用生石膏,剂量宜大,因为急性热病的主要病机是:毒随邪入、热由毒生、热毒相搏、瞬息传变。石膏能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热势的蔓延。石膏用量可达90克至250克,热淫所胜,非此莫属。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流行,中医药学在与非典的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我有幸亲自参与这一特殊战役,特别在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治疗中,我发挥运用贺太师之经验,获得意外之效果。我认为“非典”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流行区域不同、患者体质差异以及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因而不尽相同,所以必须“有是证,用是药”,坚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早期注重透表、宣达,逐邪外出,慎勿失表。方可选银翘散。病将由表入里,则用麻杏石甘汤。中期重视兼邪的论治,如痰、瘀、湿的治疗,提倡用葶苈子清热豁痰以治疗呼吸窘迫。生半夏也为习用之品,其经验表明生半夏与生姜先煎30分钟,非但无毒,而疗效远胜制半夏。活血化瘀则有助于炎症的吸收,如清热化瘀之赤芍、丹皮、丹参等。对“非典”发病中产生的肺纤维化,则倡用化瘀软坚法治疗,认为虫类搜剔之品可获一定疗效,药如生蒲黄、穿山甲、生牡蛎、海藻、昆布等。治湿则赏用苍术,量常用至15g。并多配伍黄连、厚朴、菖蒲、佩兰等品。若正治不效,可试用旁治之法,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虽不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也可用五苓散旁敲侧击。后期则需根据邪正相争的变化而扶正以达邪。湿盛者多易伤阳,热盛者多易伤阴。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益气养阴,清热化湿,用于后期患者多能中的。若阳虚厥脱,当机立断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两虚厥脱则宜生脉注射液。

实践表明这些经验和方法在治疗“非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2月吴仪同志在全国中医药会议上,肯定了中医在抗非典工作中的成绩,要坚持继承创新,决不能丢弃好的,也不能拒绝新的。中医诊治急性热病是个宝库,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日中青年中医由于种种原因已很少接触到包括急性热病在内的急症,但非典的教训告诉我们,完全有必要培养中青年中医师处理急性热病的能力,并将一批具有较好辨证论治水平的中医师组织起来建立中医治疗急性热病应急网络,全面介入,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常有青年医生询问我诊治之诀窍,我认为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既要遵循“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原则,又要力求用“一元论”的观点分析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及其在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确定治法和用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或许诀窍就在这里。高明的医生,贵在审证明而用药准。然而,人体多奥妙,脏腑不能言,正如张机所说:“人禀五藏,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然凡病情复杂、隐蔽、或多方面相互牵涉时,必须有一个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而其它症状都是随着这一症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这一症状的转变而转变。

“一元论”思想的根本特点是从现象的不同组合来判断现象系统征候的特异性质,临床思维渐进的踪迹,基本上先有演绎,再有归纳,其中互贯着“一元论”思想。“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里病机分析是为医生提供症状间相互联系和寻找到起决定作用症状的最有效方法。曾治疗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时神昏谵语,实验室检查蛋白比例倒置,钡透示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诊断明确门脉高压症。经输血、中药治疗,出血遂止,旋即出现高热、浮肿、腹水、并迅速加剧,空腹血糖13.8mmol/L,用保肝、降糖、利尿、放腹水等综合治疗,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已腹大如瓮,脐凸足底平,奄奄待毙,总的印象是实不耐攻,虚不受补。用东垣天真丹出入为方,轻补缓攻,立足于助气化、展气机、药后颇合病机,二便畅利,腹笥渐松、精神、胃纳转佳,改从丹溪大温中丸法启脾阳,逐凝聚、宣经气、利腑道。连服43剂,腹水消失,血糖初平,肌肉渐充,一改枯索之态。由此可知,每一种症状都有一定临床意义,而真正能反映这许多症状本质的乃是三焦气化失司,而并非是脾虚或水湿内停,若一味补气健脾必致壅满更甚,一味逐水又将耗气伤正。

从症到到证候的认识是中医系统辨证的结果,症与证本质之间的联系,全靠一元论思想统率,攻克主要矛盾,其它便迎刃而解了。 我从医70余年,诊治疾病数万千,于临床治疗中摸索出三条思路,颇有收获,今向同道供一得之愚,述之如下。其一为“振奋阳气”,阳气之与人体强弱有密切关系,对久治不愈的证候,辄加附子,往往能获取意外效果。曾治一肾小盏结石患者,已服中药数百剂,专科医学认为其结石嵌顿,部位属不易移动处,非手术绝难奏效,但患者体气赢弱,不愿手术,遂一反常法,投温阳利气、排石行水,用附桂石苓汤加莪术、王不留行,7剂后排出黄豆大结石2枚,复查肾盂积水消失,肾功能恢复。盖取气化不及州都义,其效如响斯应。其二从“血为百病之胎”立法,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攻克疑难杂证,亦多殊功。王清任讲“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唐容川谓“一切不治之症皆因不善祛瘀之故”,征诸临床,确有至理。曾治一持续3年不愈之呃逆患者,遍用常法不效,投通窍活血汤2剂而瘳。其三谓“脾统四脏”,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赖脾胃之转输水谷精微,脾荣则四脏皆荣,脾衰则四脏俱衰。有一老年患者久病内脏下垂、低钾症、肺气肿、备尝补肾、补肺、补脾之药、终鲜有效,遂于前医方中加入苍术、升麻、荷叶、粳米、颓象一举而振。于是得出结论:实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四季脾旺则不受邪。 在冬至到立春之间服用膏方进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在江南特为盛行。孟河派处于鱼米之乡,尤多问津。家父为马培之再传弟子,我少时曾经涉猎,后负笈申江,随秦师伯未,专攻进补之道。 膏方俗称膏滋药,是将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再加辅料而成的膏状制剂,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膏方一般由三十味左右中药组成,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订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即应该根据病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目的。我的经验是:

1、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其病因病位,正气之盛衰,病邪之深浅,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这套理、法、方、药的中医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病者服后,肯定弊多利少。

2、分析体质差异,量体用药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导致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异,故选方用药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活血行气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理气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本品,十四岁之前以健运脾土为主,十四岁之后也仅宜六味地黄丸之类。先师秦伯未先生开膏方,总以白术﹑山药为君,先严亦鲁公不轻易为孩童开膏方,偶尔为之,也不过以南沙参﹑白术加六味地黄为主,均具法度。

3、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最基本的主体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由于脏气渐衰,运血无力,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对此若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理气活血之品,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4、运脾健胃,以喜为补膏方内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粘腻难化,若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关键。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谓:“胃以喜为补”,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言补,故制订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以升清降浊。临床尤其喜用苍术一味,其气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粘腻之性,而起赞助脾运吸收之功。中医习惯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

5、通补相兼,动静结合民间常有以驴皮胶加南货制膏进补,造成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以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用“动药”,例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回首歧黄路,悠悠七十年,人生有涯而医无涯。中医学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我的感触是: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要有献身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志不坚则智不达,如果对一门学问没有信心,又怎能学好它呢?其次学医要边读书,边临床,既要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又要具备开拓思想及实践创新精神,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治学态度,刻苦专研,锲而不舍,如此则临床疗效必能得到提高,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愿后学诸君勤勉奋斗,实现中医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清肺排毒汤怎么煮

煎药器具选择陶瓷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锅)。处方中的石膏需先煎半个小时,在先煎石膏的同时加适量自来水浸泡其他药物。

半个小时后,将泡好的其他药物加入到石膏煎液中搅匀共同煎煮,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

小火煎煮10-2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

如果是配方颗粒,不用煎煮,直接开水冲服。

清肺排毒汤是根据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4个经典方进行组合而成的。

作为温疫病邪初期的基础用方,清肺排毒汤有辛凉解表、清化痰热、化饮利水(毒)等作用,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重症、危重症患者,须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根据实际情况辨证使用。

注意事项

1、清肺排毒汤是传统中药饮片,组方复杂,必须由专业医生开具,患者切不可自行照方抓药。因为本方是个基础方,医生会根据病情在原方的基础进行修改,包括药物的加减和剂量的调整。

2、本方3天为1个疗程,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可以加服第2个疗程;若病情未见改善甚至加重,立即告知医生调整处方。

3、若同时在服用其他中成药或西药,一定要告知医生和药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药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肺排毒汤

上面的内容就是五苓散配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五苓散配方张仲景剂量、的内容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